欢迎来到yl23455永利官网现在时间是:
学术成果

[光明日报]“软硬兼顾”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难题

来源: 编辑:邱泽媛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5日

近日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人,占比为26.3%;我国非网民规模为5.41亿人,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8%。另外,因不懂电脑和网络技能、不会拼音打字等限制而上不了网的非网民占比分别为44.6%、36.8%;因为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5.3%。

通过这些数据不难描摹出农村地区“非网民”群体的基本画像,也客观呈现出城乡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

农村地区的互联网使用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和讨论的议题之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下一个10年,最大的互联网红利一定是在乡村”的言论就曾引起关注。今年1号文件中,“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等内容成为文件一部分;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这一重要文件,不断将数字乡村建设推向新的境地。在此背景下,我们更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效对策,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彻底解决数字乡村的发展难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加快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硬件设施能力。一是要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实现农村地区全部通电通网,改善上网条件和接入环境。二是要加快建设信息平台或程序,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和物质文化需要,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电商、教育等网络平台及应用,提供各种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三是加快网络提速降费,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网络提速降费虽然已有一些进展,但仍有一定的调整空间。打通并拓宽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可以让农民享受更多的互联网红利。

弥合数字鸿沟,硬件的完善和补齐是基础,更为关键的还是要提升农村地区人们的网络素养和互联网综合应用能力,让网络真正能为当地人所用,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在实现观念和能力整体提升的过程中,政务机构和主流媒体应积极作为,进行必要的引导,开办各种培训班、开设各种在线课程都是不错的途径。针对日益红火的农村电子商务,有关方面也可以筹划并推进针对农民的商务训练,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和交流辅导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商务活动的培训。唯此,互联网才能真正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村文化新的发展支点。

数字乡村的建设,前期投入多、回报周期长、工程难度大,各级政府部门要有高站位、深思考,统筹安排、齐心协力,有效弥补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全面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尽早实现。

作者:毕耕,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5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