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研究生教育改革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习近平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历程的成果和经验,大到国家宏观层面,小到学生微观层面,都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启示。除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给予的政策机制保障之外,各研究生院点从上到下,各司其职,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研究生专业水平。
学院——立德树人,掌好舵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研究生教育必须聚焦立德树人,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的人才的队伍建设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学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宏观层面上坚持立德树人,问题导向,明确本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宗旨和目的,明确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其次,怎样培养?第一,针对学生需要和社会发展创建良好的科研学习环境,包括学术交流平台,经费支持,课程设置等。第二,建设优质良好的教师队伍,学术交流平台等。优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学院长远发展并延续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学生良好发展的关键点,是学院学科质量的主导力量,缺其不可。第三,建立良好循环的奖励制度。研究生教育改革使得研究生毕业不得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挂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研究生在学术或者说在发表论文方面有所懈怠。但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成果不再仅仅是课程学习成绩,更在于研究生的写作能力的体现,尤其是学术型研究生。总之,学院应结合办学特色、教学资源等自身条件以及针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整合一切有利资源有目的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在经费投入、学科设置等方面围绕“人”这一主体给予有力保障,这不仅仅有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完善,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四有”青年,也有利于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
导师——切实履职,把握方向
亲其师,信其道。导师不单是传授知识,也是学生的引路人。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的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创新创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一个过来人或者长者引导。首先,导师作为学生的专业引路人和人生引路人,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着很大的影响,使得导师必须率先垂范,有良好的师德师风、生活态度以及专业素养。展现良好的师德师风,学术道德,人生品格,在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锤炼人生品格,对未来目标明确,乐观向上中起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其次,认真指导学生专业知识,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了解专业前沿问题以及学科研究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集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再次,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缺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分类教学,因势利导,做到有教无类。最后,积极搭建良好有效的沟通桥梁,解疑答惑。研究生学习过程十之八九不会是一帆风顺,学业与心理的双重压力造成的悲剧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阶段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学生需要导师适当的关心、建议和引导。关于这一点,导师还需要把握一个“度”。不同于大学老师在于“教”,研究生导师在于“导”。这个“导”在于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引导,在于对学生困惑的点拨,而不是亲力亲为,事必躬亲。
学生——转虚为实,提高水平
学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改革最难把控的一个因素。每一位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必须首先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研究生教育以及自己所学专业和发展前景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读研究生,读这个专业;怎样完成研究生学业并达到所期目标。只有深刻明晰自己的学习目的才能有清晰明确的计划方案才能取得最终胜利。这是每一位研究生在开始研究生学习阶段最应该明确的重要环节。其次,研究生在于其专业社会实用性和创新创造能力不同于大学生,对其身心要求较高一筹。在研究生专业学习上,其中最突出的在于“研”,对研究生不仅仅是智力水平的检验,更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需要研究生做好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的心理准备,在科学研究的任何时候保持“沉潜”:沉得下心,潜得下去。最后关键在于实践,将理想计划转为现实。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程,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及时完成课程作业,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乐趣,化被动为主动,将“学我”变成“我学”;多读书,读好书。读专业书,有利于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了解学术前沿;读其他书,包括文学、经济、历史等等,有利于扩展知识面,提高视野格局,明理知事,分晓黑白;学会思考,坚持问题导向。在课堂学习、阅读以及师生交流中积极思考,要有问题意识,政治敏锐度,能够发现映射的社会问题和理论缺失,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专业知识相契合。
文字作者:冯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