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基因和国家的根基,是关系国家底色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过往和深刻内涵,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中华文明是人类史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唯一没有出现文化继承发展断层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近百万年的人类史以及近万年的文化史和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深远的意蕴。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化冲击着我国人民大众的世界观以及国家的意识形态阵地,社会思潮涌动,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侵蚀我国,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找准中华文化的锚点和立足点,凝魂聚魄,深耕中华文明基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更是势在必行。
精准把握,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鲜明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每一个组成要素都体现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和力量,而它们也共同塑造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质。中华文明因其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内涵意蕴而拥有了许多异于其他文明的特征和性质。
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突出特征之一。中华文明是众多人类文明中唯一继承传播没有间断、内涵本质没有改变的文明,这些事实也无一不在展示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无一不在说明,中华文明有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信心和底气,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逻辑和理论支撑,有解决旧问题、开创新局面的资格和使命。而连续性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之路可以也只能按照我们独有的历史文化脉络发展前进。创新性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又一突出特征。《礼记·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和任务。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生命力才可以持久、旺盛。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力让自身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人类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而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创新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艰险挑战、勇于发展、敢于创造的无畏品格。
中华民族是追求统一的民族,大一统的理念传承至今。向心力,凝聚力是一个文明得以接续发展,繁荣壮大的原因,更是文明接续的结果。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决定了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美美与共;决定了民族团结、山河统一、文明永续的信念和信心。中华文明还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一的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共同汇聚成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这种文化认同超越了地理、血缘和宗教信仰,把差异明显的各个组织、团体、民族整合成了拥有共同理念,精神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热爱交往融合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稳定局面,决定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也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中华文化主张以道德为尺构建一个大同世界,倡导对话协商,反对暴力冲突;倡导平等尊重,反对强权欺压;倡导和平共处,反对恃强凌弱。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始终会走和平发展道路。
深刻领会,充分认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中华上下五千年繁荣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底色与底气,只有真正做到以中华文明为本,才能更好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与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虽不是一脉相承,但殊途同归,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比如都有为了人类解放,天下为公的共同理想;都有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都有为了人类,为了最广大的人民而努力的理想信念。只有契合,才能结合;只有结合,才能接续发展。一名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忠实的信仰者和践行者,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坚定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其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明带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拓展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而中华文明则在结合过程中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最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相结合,是走稳、走好、走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的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而中华文明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底蕴。
勇担使命,科学谋划文化强国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全新的气象、开创全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新时代召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第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和态度担负起文化强国的重担。只有自信才能自立,只有自立才能自强,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自信,国家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培养形成不卑不亢、积极进取的民族态度和品格。第二,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闭门造车,骄傲自满。开放是活力之源,只有积极融入世界,加强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沟通,吸收一切有利于自身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才能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华文明才能不断地与时俱进,焕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个根本制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意识形态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要坚持创新这一基本点,创新文化的形式、内容,创新文化传播发展的手段、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做到,西为中用,人为我用。
继承历史归根到底就是要创造新历史,传承文明归根到底就是要创造文明的新形态。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担当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担当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中华文化才能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中华文明才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古老文明的现代智慧和力量。
(作者:李恺,yl23455永利官网教授、硕士生导师;陈星好,yl23455永利官网硕士研究生)
来源:人民网 http://hb.people.com.cn/n2/2023/1121/c192237-40648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