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建设文化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前进方向。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以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时代新征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思想基础。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与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十四亿中国人团结奋进、戮力实现中国梦的共有价值认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在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中所发挥的思想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径,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感知、自主体悟、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成为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有思想基础。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的历史方位下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马克思认为:“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持之以恒,接续奋斗。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在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大任。理想信念是力量之源,“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时代新人必备的基本政治素养。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育引导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理性信念、掌握过硬本领、善于创新创造、积极奉献社会,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力量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发展文化事业重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加强文化交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充分激发合力建设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发展文化产业重在提供更多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高质量供给文化产品和服务,全面加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度安排,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创新文化业态,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汇聚起磅礴伟力。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环境。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如何通过有效对外传播、充分展现中国以自身和平发展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价值主张和行动方略至关重要。这不仅关涉中国负责大国的国际形象塑造,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拥有和平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回应人类发展面临的“世界之问”,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针对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前途命运休戚与共、相互依存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践平台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赢得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认同。指出人类面临治理赤字、安全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主张,与世界各国一道寻求解决人类发展共有难题之道,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有效宣传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展现丰富多彩、立体生动的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让世界客观认识中国,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让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人类发展美好愿景早日实现。
注: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研究”(20ZD0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小斐(yl23455永利官网研究生)
梁伟军(yl23455永利官网院长、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执行主任)
责编:王舒娴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5790174.html?spm=zm1033-001.0.0.1.GO18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