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国家凝魂聚力的精神食粮。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事业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民群众书写了社会历史波澜壮阔的篇章,也创造了华丽璀璨的文化艺术财富。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生并行的特殊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时代之变、民族之势、人民之呼,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从文艺本质论、文艺创作论、文艺接受论、文艺发展论、文艺批评论等多方面回答了人民与文艺的关系问题。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用文艺之光点亮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激荡现实,用文艺之笔书写人民文艺的恢弘史诗。
新时代人民文艺要闪耀中华民族复兴主题下的人性光辉
中华民族存亡之际,人民作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革命主体,文艺是启迪和教化大众的明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时期,人民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新人,文艺寄托了个体审美想象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人民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奋斗者,“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是”大我“和”小我“的融合,是独具个性、鲜活生动的个体集合,文艺真正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用集体政治之钥开启至真至纯的个性审美之门。从五四以来的思想启蒙到革命时期的政治救亡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性复归,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人性解放均贯穿着“人的解放”的主线。“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旨归,是人民文艺从长时间的政治束缚中解脱出来,释放个性能量、解放内心情感、探寻生命意义的必然归宿,是民族复兴唤醒个人自主意识的应然图景。新时代的人民文艺不应拘泥于宏大叙事,更应该关注底层叙事、平凡英雄,充分尊重创作个性,聚焦性格迥异、张扬个性的个体形象,不再简单塑造高大全式人物,热忱描绘新时代的新形象和新气象。
新时代人民文艺要缔造基于继承和创新的文艺精品
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它不是凭空捏造的,历经对过去文艺遗产的选择、模仿和超越阶段,具有历史继承性。继承和创新是文艺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法则和内在规律,也是新时代人民文艺发展的需要坚持和把握的基本关系。
一方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砥砺深耕、履践致远中将共同的风俗文化、历史记忆凝结在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深处,使文化传统薪火相传,使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赓续传承。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荆楚人民创造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文艺界始终高度重视文艺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23年5月至6月在武汉、黄冈、孝感、潜江同步开展“湖北省传统文化艺术展演”,涉及京剧、汉剧、楚剧、花鼓戏、黄梅戏、皮影戏等传统戏曲形式,包含剧场表演、艺术沙龙、校园公益讲座等多样呈现样态,深受湖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努力将传统文化通过艺术的表达深入到每个“寻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在继承中创新,缔造文艺精品。文艺传统本身就是连续不断发展的,既贯穿着绵长的历史纵深,又指向当下和未来。“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催生了大量创新型文艺形态,比如网络文艺等,开辟了文艺领域崭新的发展空间。但仍存在大量缺乏现实阅历和文化积累,随意拼凑、粗制滥造的作品,情节老套,形象失真,细节经不起推敲,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同,反而引起较多反感。这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升创新能力,坚持文艺精品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文艺创新绝不意味着远离群众的虚构想象,也不意味着解构历史、低俗恶俗,而是要真正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
新时代人民文艺要奏响人民日常现实生活的时代强音
马克思主义美学坚持文艺创作的真实性原则,明确”对真实关系的真实描述“,生活真实为艺术真实提供日常素材积累,艺术真实则是生活真实的艺术加工和认识超越。新时代的人民文艺不是躲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也不是虚无缥缈的自说自话、自我宣泄,而是要真正扎根人民的日常现实生活,“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
回到丰富多彩的现实实践中,用情、用心去聆听和感悟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心理和需要,塑造与新时代相通的典型人物形象,让人民群众愿意看、喜欢看、看得进。2023年暑期档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深受广大观众的认同和喜爱,从反映新时代年轻人守护梦想、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电影《热爱》到揭示家庭伦理孝义和亲情力量的《我爱你!》,从真实案件出发探讨两性关系和女性生存状况的电影《消失的她》到宣传反诈警醒大众的电影《孤注一掷》,这些作品在暑期档都收获了不错的票房,表明真实贴近人民现实、直击人民心灵、连通人民情感的日常生活题材作品更可以适应群众的普遍审美心理,涤荡共同的情感涟漪。
对社会生活本质进行深刻把握和揭示。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是缤纷多样的万花筒,有明亮灿烂的一面,也有黯淡灰暗的一面,对后者“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尽管文艺具有独立揭露社会假恶丑现象的“自律”功能,但同样也具有蕴含在审美愉悦中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新时代的人民文艺应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再现民族复兴的壮丽画卷,真实记录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崇德向善,明德惟馨,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将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的奋斗故事写在祖国的大好山河间、广袤田野间,铸就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崇高力量。湖北省文联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作为一支全国范围内著名的文艺志愿服务团队,常年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足迹踏过长江两岸、江汉平原,走过鄂西山寨、大别山区,为社区、山区、工矿、车间的人民插上艺术的翅膀,感受文艺深沉隽永的独特魅力。
新时代人民文艺要建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人类“共同体”文艺
“世界文学”概念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俨然成为一种现实。如今世界各族人民打破空间地域的限制,彼此之间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命运休戚与共,经济相互依存,情感互联互通,文化交流互鉴。交往将文艺从特定的、个体的民族文艺变为普遍的、一般的世界性文艺。因此新时代的人民文艺不仅要有民族视野,更需具备世界视野,将文艺创作置于民族和世界双重向度中,表达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心愿,审视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挑战。
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的胸襟面对世界人民,回应共同关切、反映共同心声,用文艺的手段触及世界人民的心灵深处,激发情感共鸣,共享审美体验。另一方面要撷取凸显时代变革和中国精神的文艺素材,用情用心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的文化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向世界展示生动立体的中国,让国际社会更好的“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
湖北文化文艺界多年来坚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比如自2016年以来,坚持举办“湖北传媒周”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电影动漫、新媒体等大众文艺方式增进文化的交流互鉴,相继在俄罗斯、南非、法国、英国等国家落地播出优秀影视剧40多部约800小时,入选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走出去”重点项目,受到社会高度评价。2023年4月,湖北省“国际中文日”活动在湖北大学成功举办,一面通过文化展览、文艺展演、民族乐器展示世界民族风土人情,一面向世界展示皮影、脸谱、面塑、楚香和团扇书画等荆楚文艺的独特底蕴。文艺可以沟通世界,建构友谊的桥梁,同样也可以展示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7216408.html?spm=zm1033-001.0.0.1.Fd4jeo
作者:张圆梦(yl23455永利官网教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研究员)